徒步|甲辰雨水, 在山间自在地游戏
持续观察,坚持记录。
迈小步,不停步。
雨水
2024年3月2日,周六,多云,1-11度,西南风3-4级,雨水三候4
这是小琛第48次大雄山徒步之旅。一共7户2-6岁家庭同行,互助氛围浓厚。小环线,约2.8公里,用时4小时。
01-山林自然
雨水节气的大雄山,风儿冰凉,体感较为湿冷。水分充沛,小溪一路吹着春天的喇叭,直到竹林下那湾清泉,从山体里汩汩往外冒。小琛一路寻着水流往上走,直呼“大山妈妈今天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多可以洗手的地方,哎呀,开心死我了。”地下的生命能量如春雷(2024年2月21日下午约16时第一声春雷)一般滚动,将脚下的土地耕犁地松松软软,步行起来仿佛有了弹力,很舒适。
半月未至,树莓的小嫩芽已经从芽苞里挣脱出来,舒展出青绿的身姿。檫木花期已盛,山口湖边那片落叶林里正泛着金黄,此时是考察檫木分布情况的绝佳时期。半山腰处躺着一根檫木枝桠,上面还存留着满树黄花。我走近折了两束,枝桠很脆,估计这是被前两天的大风大雨吹断了。我努力试着辨别雌雄,但是小花被风雨吹打的模糊了样子,未果。将其送给后来居上的“小花花”(4岁女孩儿),绝配。
这次又见到了1月份大寒节气遇到的那只羽色艳丽的林鸟:腹部橙红色,翅膀黑色,具明显白色翼斑,头部暗色,具体颜色肉眼分不清。这次80%确定是北红尾鸲了。在浙江地区分布广泛,是冬候鸟,3月底四月初会飞回我国华北、东北等地,国外远至外蒙、西伯利亚,去那里繁殖。想想马上就3月底,可能是今年最后一次与“北红”遇见,激动中又夹杂着些许忧伤。来回这么远,时隔还需一年,明年再见时,大概率已不是同一只鸟。茫茫千里,前路未卜,但心系焉,愿君保重!
02-山林游戏
为了增进家庭之间、家庭与自然之间的联结,我们在集合地点和午餐地点安排了自然游戏—“春天在哪里”和“大树保卫战”。由于午餐时间风大且冷,原本的“自然诗歌和树下冥想”被替换成“大树保卫战”。
游戏一:“春天在哪里”
两位家长面对面用双手组成拱门,试图在不经意间夹住“春天”。剩余人员都扮演“春天”排成火车或长队,边唱《春天在哪里》边过拱门,尽量不要被夹住。
一开始,幼童多被湖水和泥巴吸引,参与度不高。随着父母越玩越嗨,幼童被吸引过来。“拱门”随即又多了一道,趣味性增加不少。我观察到,有些幼童因为怕被夹住会不想玩。如果有成人参与,尽量先夹住成人,先让幼童玩得有成就感,可能会吸引他多次尝试。“拱门”开关的节奏可以变化,“火车”里的成人也可以变换姿势,跑、跳、爬(如果是草坪)等,引导幼童不同层面的体适能发展。
游戏二——“大树保卫战”
午餐地点边上有一颗大木荷树,我向三两幼童和父母简单说了规则就先玩起来了。后来,幼童全都加入,要当英雄保卫大树,父母扮演昆虫、电锯、电钻机等要来破坏大树。一场“大树保卫战”瞬间爆发。大一点的孩子会根据敌方的入侵地点变换自己的位置,甚至会有身体力量的对抗。年龄小一点的孩子,身体贴紧大树一动不动,眼睛滴溜溜地转以查看敌情,小手做成手枪样子,用魔法远程子弹击退“破坏势力”。虽然策略稍有不同,但是眼睛里都泛着正义的光芒,灿烂的笑容熠熠生辉。角色互换,父母们保卫大树,幼童进攻。孩子们目标坚定、所向披靡,一个人盯住一个地方,频繁进攻,矢志不渝。看着他们专注和坚毅的样子,谁说玩耍不是最好的学习呢?不论是父母还是幼童,两轮的投入玩耍足以让身体热乎甚至有点疲累,寒风什么的已经不构成享用森林的阻碍了。
木荷下面是一片松软的土地,我们的玩耍多少扰乱了地表生物的家,这些生物正孜孜不倦地将落叶转化为植物们需要的养分。这样一想,不免心生愧疚。游戏结束,我带着大家将落叶重新覆盖回树根部的土地,感谢大地以及大树。对于此类玩耍的场地适宜性,可能日后还需更周全的思考。
回程路上,有两户家庭落后了一些。等待时,临近石板路有一颗六胞胎木荷,我们又玩起了“大树保卫战”。幼童A紧紧盯住我,将我推得离大树很远,我们就在石板路上对抗,尽量让孩子感受到拼尽全力后获胜的喜悦。
当我们抛开成人的固化模式,以无知和好奇的姿态融入幼童的世界时,似乎我们就成了幼童。当我在岔路口被他们团团围住,趴在我身上亲切地询问往哪里走时,我感受到一种被接纳的喜悦。忘我地游戏,是一张通往幼童世界的门票。
03-山林社交
7户家庭的户外出行,幼童以及家长之间会有丰富的社交碰撞。
幼童A愤怒时冲动摔出去的棍子差点碰到幼童B,B父母担心的同时,从容地引导幼童A。
B妈妈:“这样很危险,你想表达什么吗?”
幼童A:“那根棍子是我的。”他指着幼童B爸爸手中的棍子说。
B妈妈:“明白了,那可以怎么解决?”
幼童A想了想,说:“可以交换。”说着,就拿起地上的棍子去跟B爸爸交换。
A妈妈向B妈妈表达歉意,理解与互助的氛围没有因这样的冲突而显得生分。至于幼童A为什么会愤怒?可能有一些前奏,需要进一步了解。
小琛全程几乎独立前行,与同行小伙伴打得火热。我忙着照顾队伍,没有特意去关照他,他这次把自己照顾得挺好。有三个细节值得记录:
(1)竹林下玩水,大两岁的哥哥要放一根竹筒到水槽里,涉及到小琛玩耍的范围,小琛表示不同意哥哥这样的安排,就像把竹筒拿开。两人因此有了争执,各自拉着竹筒一来一回。后来哥哥主动让了他,放手任小琛处置那根竹筒。冲突就这样结束了。面对大两岁的哥哥,小琛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立场我已经表示欣慰,他没有向我求助,让我更觉赞叹。
(2)幼童C用登山杖挖泥土,小琛与他面对面站着观看。幼童C一不小心把土扬了一些到小琛脸上和头上,他赶紧放下登山杖,过去跟小琛说:“对不起,对不起,你没事吧?”然后还用手帮小琛清理脸上的泥土。我以为他会委屈地找妈妈,但是他没有,清理舒适之后便与朋友们继续玩耍,可见内心安全感充足。
(3)中途休息,小琛自己找幼童D家要了点蛋炒饭吃,但是他没有勺子。幼童D想了个办法,“我把我的给琛琛先用,等他用好了我再用。”然后就看见幼童D耐心地坐在旁边等待。那一刻,很温暖。
结束时分享,孩子们说:“喜欢玩水、大树保卫战、滑滑梯,大山的一切我都喜欢,下次还要来大雄山……”
这次出行,每位家长都很给力:在孩子需要陪玩的时候不遗余力,在孩子想要独自探索的时候给足时间;互帮互助,主动承担出行事项,照顾好不同行进节奏的家庭。原本以为2岁半的孩子会在上陡坡时遇到困难,结果却出奇地顺利,体力一点不输4岁哥哥姐姐。竹林下的“水利工程”孩子们依依不舍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玩法。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,可能这就是水、泥、沙吸引所有孩子的魔法所在吧:巨大的包容性和可塑性。
感谢所有人的付出与参与,期待下一次互助出行!
END